SERVICE PHONE

400-023-4588
  •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行业资讯

新闻调查丨县里来了OD体育手术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3-04-17 点击量:705

  OD体育周六(3月18日)清晨,四川省汉源县中医医院的广场上,人们一早就排起了长队。这一天,来自省城三甲医院的骨科专家将为乡亲们进行义诊,这是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骨科专委会的“送医下乡”活动第一次来到这个县城。

  这天上午,汉源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也在忙碌着。这次下乡,专家将为一名患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免费实施手术,主刀医生是钟睿,他博士毕业于医学院,现在是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脊柱病科的副主任医师。来汉源之前,他已经远程了解了病人的情况,制订了手术计划。

  根据计划,这次手术会用到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是近年问世的一种创新智能的高端医疗器械,通过提供导航定位和机械臂操控,辅助医生完成需要高精准度的微创手术,目前,手术机器人已在骨科、神经外科、腹腔镜等领域展开应用。

  成体附医的执行院长熊小明是脊柱病科专家,他告诉我们,脊柱手术具有高难和复杂的特点。他以脊柱手术的关键步骤“椎弓根通道置钉”为例,通过这个3D打印模型和我们详细讲解,为什么将骨钉或导针安全准确地放入椎弓根通道的难度和风险会这么大。

  在机器人出现之前,这项工作一直是靠医生的经验徒手完成。研究数据显示,即使执业5年以上的医生,椎弓根置钉穿透内外壁的概率也会达到10%以上。而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精准度目前已经可以达到0.8毫米,将椎弓根穿透率降到2%。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是三级甲等骨伤专科医院,创建于1958年,多年来一直为专业体育人才和大型赛事服务,向国家队和高水平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和康复训练;同时,医院也向社会公众提供诊疗技术服务,目前每年脊柱病科的手术量有上千台。从2021年底引入手术机器人以来,已经在其辅助下进行了超过400台次手术。

  然而对于汉源这个距离成都3小时车程的小县城来说,手术机器人还是个从没见过的稀罕东西。为了这台手术,成体附医也特意带了机器人过来。

  汉源县人民医院的骨科主任郑明圃在一旁跟台学习,这是他第一次亲历机器人辅助的手术,感到非常新鲜。

  郑明圃所说的传统骨科脊柱手术会需要开放性的切口,将身体组织和构造在空气中暴露。相对于脊柱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对病人来说会带来创伤大、失血多、痛感强、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不良后果。

  因此近年来,非开放的脊柱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微创手术中,医生使用内窥镜及各种显像技术,在无需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口的情况下实施手术,可以使患者失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但微创手术对医生的经验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体附医的脊柱病科住院部,床位永远排得满满当当。我们发现,在等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OD体育老年人的比例特别大。

  熊小明告诉我们,早年间,骨科收治病例多以创伤为主,这些年,患有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的老年人占了大多数。

  研究报告显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在老年人中极为普遍,最常发生在椎体、髋部等部位,约有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后会初次遭遇。

  而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库则显示,仅2012至2016年,我国55岁及以上人群髋部骨折的数量就增长了4倍,且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

  徐传民阿姨今年71岁,是东北人。她年轻时在重庆山沟里的军工厂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和老伴儿来女儿工作的成都定居。OD体育一年多前她大腿骨折上了钢板,最近三个月里,腰椎又骨折了两次。

  熊小明强烈地感受到,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加剧,全社会必须要对以退行性骨科疾病为代表的老年疾病加强关注重视。2017年,他在四川省牵头发起了老年医学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门针对老年人群的医疗公益活动,其中一项关注点就是基层老龄人群。和城市同龄人相比,他们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能力和渠道更为有限。许多在农村普遍存在的骨科疾病,在大城市里并不难治,但基层百姓很多时候只能迫于无奈任其发展,成年累月忍受折磨。

  正在手术台上比画的这位是来自彭山的中学老师李会云,还没出手术室,他就迫不及待地要和医生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今年是李老师的花甲之岁,也是他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的第十年。这两年,在了解到微创手术和手术机器人能把手术风险大幅降低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来成都治疗。

  在给义诊病人登记信息时,我们发现,成体附医脊柱科的规培医生叶阳不时和排队的人亲近地打着招呼,他自己就是汉源本地人。

  这次汉源县能被选为“送医下乡”的目的地,就有叶阳的努力在里面。他是熊小明院长的研究生,当得知老年医学学会的骨科专家春季有义诊计划时,他极力向导师建议能来自己的家乡汉源县。能把专家和手术机器人带来县里,叶阳很高兴,但此刻却又怅然若失,因为他明白,专家和手术机器人只能在这里短暂停留一天。

  叶阳盼望着手术机器人能在自己家乡多留一留,而在距离汉源五百多公里外的旺苍,县中医医院的骨科主任何明章已经用上这个稀罕设备一年多了,和手术机器人处成了“铁哥们儿”。

  旺苍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山区,截至2020年的常住人口是33万,只比汉源县多了4万多人。然而,过去一年半里,旺苍县中医医院为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做的微创手术,却足足超出汉源县人民医院所做的10倍,达到了50台,立下首功的就是这台手术机器人。

  此前有好几年,何明章和同事为避免风险都不敢开展微创手术,但也因此感到愧疚。

  在手术前,医生可以根据CT数据,结合病灶诊断,在三维空间中做出个性手术规划;在手术中,医生可以在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帮助下,配合C型臂X光机对伤椎进行精准定位、精确穿刺和填充注入。因为一次穿刺精准度高,透视次数也能大幅降低,显著减少对医患的辐射危害。

  虽然我们此前已在资料中得知,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手术的失血量很小,但当这天在手术室里亲眼看到,手术完成后患者刀口处只需覆盖一张馄饨皮大小的创可贴时,还是不禁为高科技的神奇感到惊叹。

  下午没手术,何明章安排了患者回访。这次要拜访的第一位是住在东河镇的何文常大叔,他今年67岁,OD体育一年前是因为腰椎骨折来做的手术。

  何大叔一家的收入就是院子里养的鸡和牛,还有门前的这些果树,如果他骨折后无法干活,将会严重影响家里的生计。好在手术顺利,也恢复得很快,何大叔现在已经能如常下地干活了。

  我们又跟随何明章来到71岁的苏秀阿姨家,她半个月前才出院,就住在县里,这两年经历了两次腰椎压缩性骨折。

  手术成功率高,医患关系也更融洽了。手术机器人来旺苍县这一年多,也让何明章安心踏实了很多。

  在各种职业中,外科大夫素来以培养周期长、职业压力大而闻名。手术分级制度更有明文规定,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强化术需要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才有资格操作。手术机器人出现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的确,手术机器人自从2000年左右商业化以来,一直都属于高端医疗设备,无论是曾经以缝葡萄皮而惊艳世界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达芬奇,还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天智航、图迈、和华等,一般都只能在知名三甲医院见到。

  资金紧缺的情况在县医院是常态。这次下乡,考虑到县里的条件,专家团队联系生产厂商捐赠了一套专用手术器械包供这台手术使用。但钟睿发现,一些平时在医院手术台上的常规器械,OD体育在这里也配备得很不完整。

  这天,西昌王氏骨科专科医院的院长文丽萍从凉山赶来成都,希望能用比基础款便宜得多的价格,买到更高规格的手术机器人,这个要求,厂商负责人显然无法在现阶段满足,但他提出可以给医院免费试用一段时间。

  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具有研发投入高、获证时间长、临床落地难、公众认知度不高等特点,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手术机器人厂商都还无法实现盈利,需要靠市场融资熬过研发推广期。

  铸正机器人创始人胡磊告诉我们,目前手术机器人厂商已通过无偿试用的方式在各地县医院投放了20多台手术机器人,医患反馈都很好,但很难带来收入增长,其原因除了基层预算有限外,还因为许多地方没进入收费目录,医院无法对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进行收费。

  此外,即使进入收费目录,患者需要承担多少,也会影响对手术机器人的接受和使用情况。

  熊小明告诉我们,骨科手术机器人如果能更好地在基层推广普及,将对广大患有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提升。OD体育他认为,对于这些治疗老年退行性疾病有明显疗效的医疗手段,其实应该有特殊的政策倾斜,因为如果不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在急速老龄化社会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这些天在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被病痛折磨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家人。在一个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照护的压力也往往更沉重更无形。

  之前这些天,我们一直在探讨机器人在手术上的应用,没料到这会儿聊到照护的问题,她们也忽然提到了机器人。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经常见到被称为机器人的智能设备,它们可以单独行走,送餐送货,进行语音对话,打扫家务,等等。看着它们难免会生出期待,畅想机器人也能帮着化解养老的难题。

  目前,无论是手术机器人在基层的普及,抑或护理机器人对人力的替代,都离人们的需求和期待还有不近的距离。但在胡磊看来,突破或许就在不远处。

  就在节目拍摄的这个2023年的春天,人工智能技术正发生着革命性的突破,每天都有新的惊奇发现,人类似乎走到了又一个技术的奇点。这场变革是否也会为机器人的发展带来突破,为解决当下的社会老龄化困境带来思路,我们都在期待。但即使有奇迹,我们也仍然需要做好准备,只有正视它、重视它,才有可能更好地迎接它。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